高延性混凝土搅拌操作方法
高延性混凝土(又称“可弯曲混凝土”)的混合和应用需要严格的原材料制备、混合工艺和施工步骤,以保证化学纤维的均匀分散和浆料的密实度,从而充分发挥其高耐磨、高抗裂纤维的性能特点。
1. 施工筹备
砖面处理:消除建筑结构表面的涂层、浮灰、灰层、油渍和松散层,直至建筑结构表面暴露牢固;如果建筑结构有裂缝或孔洞,应使用高延性混凝土或特殊聚合物砂浆来填充密实度;基层表面应整齐不光滑(如用钢刷打磨),以改善与高延性混凝土的粘接。
原料检验:检查高延性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如A材料:B材料):水的比例一般为25公斤:一小包化学纤维:7.5kg±1kg水),保证化学纤维掺入量(一般1.5%-2.5%)、符合设计要求的水灰比;检查搅拌器、振动棒等设施是否有问题,防止工程施工结束。
2. 拌和造纸
搅拌机选择:卧轴式立式搅拌机优先(转速比)≥45r/min),确保化纤与基体高度融合;如果搅拌器容量在300~400L之间,最好使用4kW电机,搅拌叶片与桶内腔的间隔不能超过5mm,以免结块。
混合顺序和时间:
①首先加入50%的水(例如7.5kg水配3.75kg),操作搅拌器;
②慢慢加入A料(水泥基料),搅拌3-5分钟至匀称;
③加入剩余50%的水(3.75kg),同时将B料(化纤)均匀撒入,再搅拌7-10min,直至化纤完全分散,无结块;
④总搅拌时间≥10min(从加满最后一种原料开始),确保浆料没有明显的化学纤维团聚。
常见问题:
①严格执行产品手册比例放水、偏差≤±1%,禁止随意调整(放水过多会导致泌水率和强度下降,放水过短会导致流动性差);
②在混合过程中不能添加其它原料(如混凝土、砂),以免影响浆料的特性;
③搅拌后的料浆需要筛粉(网眼≤清除粗颗粒,保证流动性(原始流动性10-17s,30min)≤20s,60min≤25s)。
3. 浇制与压抹
分层规定:较厚的加固层(如墙面超过30mm),需要进行分层工程施工,每层厚度≤15mm(如果超过前一层初凝后再进行),防止浆料下移或化学纤维上调;分层浇注可保证压实度。
按压加工工艺:手动或机械按压,从下往上进行;每次压合都需要在前一层结束(用手按压不留痕迹)后进行,前一层表面需要不光滑(用钢刷轻刷),以提高固体层的附着力;最后一层需要刮平擦光,保证表面光滑(误差≤4mm)。
振动力规定:较厚底层(如路基),可采用混凝土振动棒或插入式振动棒振动力(时长)≤30秒),排出料浆中的气泡,确保化学纤维的联合分布;不能过度振动破坏纤维组织。
4. 保养与防护
前期维护:涂抹后12小时内(浆料初凝后),用薄膜或湿草袋覆盖表面,保持湿润状态,防止浆料表面缺水过快造成缝隙。
保湿保养时间:不断洒水保养或覆盖保湿补水原料,保养时间长≥七天;冬季施工(工作温度<当温度为5℃时,应加入缓凝剂(不得使用防冻液),并覆盖保温材料,如被子、电褥等,保持恒温。≥5℃,维护时间延长至14天。
成品安全保护:维护期间及抗压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一般)≥7天),禁止车辆、行人通过或堆积吊物;防止冲击、振动或腐蚀(如雾霾),危害高延性混凝土性能。
5. 常见问题
混合过程控制:混合过程中需要随时检查浆料。如果发现化学纤维结块或泌水率,需要重新混合;每辆车需要制造3组标准维护样品(40毫米)×40mm×检验7d160mm)、抗拉强度28d(规定)≥C20-C50等允许值和拉伸强度(≥5-10MPa等允许值,确保合格的抗压强度。
施工条件规定:工程施工温度应保持在5-30℃之间(夜间施工应在高温下选择,保温措施应在低温下使用),防止温度过高导致水分快速挥发或过低导致水化作用减慢;雨季应采取防水防雨措施,防止浆料暴露在阳光下和雨水中。
工程施工间距操作:同一管道或预制构件需要连续后张,一次完成;曲线图中的孔应按部分后张法,以确保浆料充满每个角落;严禁在后张法后3天内振荡,以免浆料开裂。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