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性混凝土检测规范规范
高延性混凝土的检测标准包括材料进场检测、机械性能检测、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评估、现场作业质量检测等多个环节,旨在确保其“高耐磨、高抗裂、高耐损”的关键特性符合设计和工程要求。具体检验标准要点:
1. 材料进场检验标准
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入现场时,需要对材料的性能和净重进行复检,合格后方可施工。其中,快速检测物理性能是一个重要环节,样品宽度为40毫米。×40mm×160mm,保养24小时后拆板,放置程序恒温恒湿箱(温度0-80℃)、湿度20%-98%R.H)在中间,按照特定程序维护72h后取出,进行以下指标检测:
等效弯曲韧性:≥90.0 kJ/m³(I类,快速检测代表值);
等效弯曲强度:≥11.0 N/mm²(I类,快速检测代表值);
抗折强度:≥5.5 N/mm²(I类,快速检测代表值);
正方体抗拉强度:≥25.0 N/mm²(I类,快速检测指标值)。
《高延性混凝土弯曲、机械性能快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要求是指标。
2. 机械性能检测规范
通过规范试样检测,明确了高延性混凝土的关键物理性能,具体要求如下:
样品尺寸及维护:等效弯曲强度及韧性测试选择40毫米×40mm×试样160mm,实验跨度L=150mm。;选择100毫米的正方体抗拉强度。×100mm×100mm样品(不考虑规格换算系数);选择40毫米的抗折强度×40mm×160mm试样。
载入和计算方法:等效弯曲强度(feq)等效弯曲韧性按公式(1)计算。(Wcu)根据公式(2)计算(公式中:u为跨中度挠度为u时的载荷-挠度曲线下面积;当载荷降至峰值载荷0.85倍时,uu的挠度值;b、h是样品截面的宽度和高度;L是样品的跨度):
\[
f_{eq} = \frac{u_u}{b h L^2} \times 2 u_u \quad \text{(1)}
\]
\[
W_{cu} = \frac{u_u \times A_l}{3 \times 10^3} \quad \text{(2)}
\]
该方法应符合《高延性混凝土弯曲、机械性能快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规定。
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测试标准
高延性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和耐久性应符合下列标准:
一般规定: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在相关要求的前提下,50010年还应满足长期特性(如徐变、封闭)的设计要求。测试方法应按照《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测试方法标准》进行。(GB/T 50082)实行。
等级划分:抗冻性、防水渗透性、抗硫酸盐腐蚀性等级划分必须符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规定(例如抗冷等级)≥F250、抗渗等级≥P12)。
检验鉴定:耐久性检验鉴定应按《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进行。(JGJ/T 193)开展,确保其在设计使用寿命中的特性可靠性。
4. 现场作业质量检验标准
通过以下指标对高延性混凝土现场作业质量进行检查:
纤维特性:人造纤维的抗拉强度≥1200 N/mm²、原始模量≥30.0×10³ N/mm²、拉伸强度≥耐酸性能(极限拉力保持率)7.0%≥根据《水泥混凝土与砂浆合成纤维》,95%的测试方法(GB/T 21120)实行。
配合比例:水胶比例≤0.50、砂胶比≤0.80、胶凝材料的用量≥300 kg/m³(根据水胶比调整),矿物掺合料掺量为20%-40%,水泥用量为20%。≤450 kg/m³。
施工阶段检查:纤维需要分散均匀,不能有结块;施工薄厚分层操作(各层≤15mm),防止冷缝出现;最终凝结后12小时内进行保湿保养,保养时间长≥7d。
上述标准涵盖了从材料进场到施工完成的高延性混凝土全过程检测要求,确保其特性符合工程设计和使用要求。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