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质特征
1. 强度级别
C40表示其正方体抗拉强度指标为40MPa。这类强度级别能够满足很多结构工程对混凝土强度的需要,如工业与工业建筑构件、道路和桥梁的特殊构造位置等。
2. 微膨胀特性
微膨胀是混凝土的重要特征。在硬化过程中,混凝土会产生一定的容积膨胀,一般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如0.02%) 0.05%)。这类飙涨的特征有益于赔偿硬化环节中混凝土的收缩,降低裂缝的造成,进而提升构造的完整性和耐用性。
3. 细石特性
豆石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度较小,一般为5 15mm。这使得混凝土的密实性适用于对混凝土表层质量要求高的工程部位,如地面、地板等,表层能够更加整洁光洁。同时,豆石混凝土流通性相对,施工操作便捷。
二、原料构成
1. 水泥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级别不少于42.5级。水泥是混凝土的关键混合物,其品质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用性紧密相关。
2. 细骨料
选用中砂,颗粒级别为2.3 3.0中间。砂的含粉量应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3%,由于含粉量过过高危害混凝土的强度与工作性能。
3. 粗骨料(细石)(细石)
粒度为5 15mm的碎石或卵石。细石级配良好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压实度,针状颗粒成份应符合规定,一般不超过15%。
4. 膨胀剂
这是推动微膨胀的关键材料。常见的膨胀剂有硫铝酸钙膨胀剂等。膨胀剂的掺量根据工程要求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立,一般为8% 左右12%(水泥质量占比)。
5. 外加剂
为了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可以添加减水剂,以降低水灰比,提升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时还会加上缓凝剂来调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配合比设计要点
1. 水胶比
水胶比一般维持在较低水平,一般在0.3 0.4中间。较低的水胶比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用性,但过低水胶比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流动性,务必通过调节加上剂的用量来平衡。
2. 掺合料总量
掺合料总量也较高,一般为350 450kg/m3中间。充沛的掺合料耗费可以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进行微膨胀特点。
3. 膨胀剂掺量
根据工程对无收缩的需求。针对预制构件、薄壁结构等体积稳定性要求高的构造,应依据构造管束、预估收缩变形等因素精确测算适度的膨胀剂掺量。
四、施工要点
1. 搅拌用强制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比一般混凝土长,一般为90 120秒,保证各种原料拌匀,尤其是膨胀剂应均匀分散在混凝土中。
2. 浇制可采取泵送或基本浇制方式。浇制环节中,应注意避免混凝土离析。薄壁结构或具有特殊外形的构造应保证混凝土能填充到各部位。
3. 保养维护至关重要。浇制后应及时遮盖塑料膜或土工布等保湿材料,以维持混凝土表层潮湿。维护时间不少于14天,以保证膨胀剂充分发挥作用,进行微膨胀特点。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