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油豆石混凝土添加物用量及制取要点
一、一般掺量范围
粉末抗油渗剂(抗油剂/密实型):依据胶凝材料的用量 6%~8%掺加,工程中常以6%为起点,强度抗渗要求很高时可使用8%。
液态抗油渗剂(外加剂):依据胶凝材料的用量 1%~3%混和,适用于对混合物工作性伤害更敏感工况。
当某些产品或更高的抗渗等级需求时,可能提升到8%~10%(以产品技术数据和试验明确)。
掺合料总量:不少于3500~380 kg/m³(多数做法取≥380 kg/m³)。
砂率:30%~33%,较大不超过 35%。
细骨料粒度:耐油豆石混凝土普遍55~15 mm碎石(不大于200块) mm)。
拌和成形:机械搅拌,拌和时间不少于2 min;浇制时塌落度适合≤10 mm。
保养:浇筑完成后≥14 d保湿保养,避免前期少水损害的密实性和强度发展。
三、迅速用量可能案例
假定每立方米胶凝材料用量为3800 kg:
掺量6%时:380 × 6% = 22.8 kg/m³;
掺量8%时:380 × 8% = 30.4 kg/m³;
液态外加剂按2%计:380 × 2% = 7.6 kg/m³。
实际掺量应依据产品手册和试验结果作出调整,以适应目标防油渗、防渗等级工作性要求。
四、工程配套及验收提示
适用场景及薄厚:厂房地板等防油渗面层应使用防油豆石混凝土,薄厚应是60层~70 mm,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可达P8~P15抗油渗水准。
节点与隔离层:基层处理清理,含水量可控;应设防油渗入隔离层(如“一布二胶”或镀层),并配置分格缝(缝宽15~20 mm,纵横间距应是3~6 m与6~9 m)操纵收缩和温差开裂。
验收:根据设计开展外型、薄厚、抗渗、耐油浸实验;有条件时参考“机油侵泡30” d后强度变化与品质变动的验证方法进行了比较与评价。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