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植筋胶施工步骤
高强度植筋胶施工是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锚固强度和长期性能,需要严格的工艺流程。标准化施工步骤和要点:
1. 施工准备
施工前需要完成技术交底(明确钻孔位置、深度、钢筋规格等设计要求)、材料准备(高强度植筋胶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且在有效期内;钢筋必须符合设计强度等级)、工具检查(电锤、吹风机、刷子、搅拌器、手套等工具齐全,功能正常)。同时,清洁基材(混凝土、墙壁等)表面。),去除疏松层、油污等杂质。
2. 定位标记
根据设计图纸,钻孔位置标记在基材上。如果基材有原有的受力钢筋,需要调整钻孔位置(避开主筋,优先植入剪力墙分布筋内侧和板分布筋内侧)。调整后,需要经现场技术负责人审核确认。
3. 钻孔
采用电锤或风钻成孔,钻头直径应满足“钢筋直径+4~8mm”的要求(小直径钢筋为低值,大直径钢筋为高值,如φ25钢筋选用φ30个钻头)。钻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15d,d为钢筋直径;无螺纹钢筋需增加5d);在钻孔过程中,需要控制转速,避免钻头发热影响周围混凝土强度;如果遇到原有结构的主筋,需要停止钻孔,重新调整位置。原来钻孔的未成形废孔需要1:1水泥砂浆填充补平。
4. 清孔
清孔是保证植筋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采用“四吹三刷”的方法:先用压缩空气吹出孔内的浮尘,然后用专用刷子(套加长棒)反复刷孔壁(带出孔壁上的灰渣),再用压缩空气吹孔,重复3~5次,直到孔内没有灰尘和碎屑;最后用棉布蘸丙酮或酒精清洁孔壁,确保孔壁无油污和有机杂质;清孔后,需要用棉布暂时封闭孔,防止灰尘进入。
5. 钢筋处理
钢筋的植入部分需要彻底去除锈蚀、油污和灰尘:用钢丝刷或角磨机打磨钢筋表面,直至金属光泽暴露;如果钢筋需要焊接,需要先焊接后植入(避免后焊影响胶粘剂强度);如果需要后焊,焊点应远离基材混凝土表面15天以上,植筋外露根部应用浸有冰水的湿毛巾包裹(防止高温焊接破坏胶体)。
6. 锚固胶配制
高强度植筋胶多为A、双组分(如甲组分:乙组分=4组分:1或2:1、重量比),配制时需要用机械搅拌(电锤+搅拌齿或专用搅拌器),沿同一方向搅拌10分钟至均匀(无气泡、无分层);搅拌器需要清洁(无油、无水),避免混入杂质;胶液需要现配现用,每次配胶量不能超过5kg(防止固化浪费)。
7. 注胶
将准备好的胶液注入孔中,注胶量应控制在孔深的2/3(确保钢筋插入后胶液饱满,无缝隙);注射时要将注胶咀伸到孔底,慢慢推动注射器,边推边向外拔(避免孔内残留空气);如果是水平孔或倒垂孔,需要使用特殊的托胶板或高触变植筋胶(防止胶水流动)。
8. 植筋
注射后立即将处理好的钢筋慢慢旋转插入孔底(避免快速插入产生气泡);如果插入过程中遇到阻力,可以轻微来回抽动钢筋(保证胶液与钢筋、孔壁完全粘结);插入钢筋后,需要调整位置使其居中(可以用石头或硬胶固定孔口,防止胶水流出)。
9. 固化与保护
植筋后需要进行固化保护:在常温(20~25℃)下,胶液初凝时间为2~6小时,24小时内禁止碰撞、摇摆钢筋(防止胶体松动);在固化过程中要保持基材表面湿润(避免干缩裂缝);如果环境温度低于5℃,应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岩棉被、加热灯),延长固化时间(一般需要2~3天)。
10. 质量检验
植筋完成后,需要进行外观检查(钢筋的位置、深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胶液是否饱满)和拉拔试验(非破损试验):拉伸试验应在植筋后3~4天进行,加载至设计锚固力的1.5倍。测试结果应满足“钢筋屈服损坏”(而不是胶粘损坏)的要求。;植筋总数的10%需要抽检,如果不合格需要加倍复检,复检仍然不合格需要整改。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