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泥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五个核心阶段:基础结构处理、支模、搅拌、灌浆和养护,相应的步骤和技术要点如下:
第一,地基结构处理
表层清扫
清除混凝土地基结构表面的油脂污染物、浮浆、锈迹和松散颗粒,确保无异物附着。
除锈处理钢垫板等金属构件,去除锈皮和油脂污染物,增强附着力。
湿润处置
灌浆前 24小时充分湿润地基结构表面,防止无水基材吸收水分而开裂。
灌浆前吸收表面积水1小时,防止水分作用胶泥的流动性和固化效果。
特殊处置
对于高强度要求区域,可采用加固触摸剂(如J302混凝土再浇剂)进行触摸处理,提高附着力。
二、支模
模板支设
根据灌浆施工作业图支设模板,确保模板严密不漏浆。
采用快速堵漏剂或密封胶封闭模板接缝,内侧涂有脱模剂或PVC胶带,便于拆模。
模板内侧钉厚斜角25mm木线,防止胶泥因应力集中而开裂。
防漏浆措施
对模板密封性能进行全程监控,如有跑浆现象,立即停止灌浆并修复模板。
采用聚酯泡沫塑料围护临时垫板和千斤顶,防止设备底座等复杂结构漏浆。
三、搅拌
加水量控制
按照产品说明书级配合比例加水,通常每次加水。 25kg 干料加水 3.5~4.0kg(水灰比 14%~16%)。
如果施工作业不需要较大的流动性,可以适当减少用水量,增加胶泥强度。
搅拌方法
应用≥450W电钻(转速)≥500r/min)及φ低速搅拌150mm专用叶片。
首先将部分干料倒入桶中搅拌加入剩余材料10秒,继续搅拌。 3~5分钟,至一致无结块。
搅拌时,叶片沿桶周边上、下、左、右慢慢移动,防止空气进入而产生气泡。
使用时间限制
混合后的胶泥需要 30分钟内用完,禁止二次加水或掺入外加剂,防止特性衰退。
四、灌浆
灌注方式
不允许从四面同时灌浆,防止空气滞留,从轨道一侧连续灌注,直至另一侧溢出。
灌浆过程中严禁振捣,必要时用竹条拉动导流,排除气泡。
深度控制
每一次灌浆深度≤如果灌浆层150mm, 30mm,需要采取辅助措施(如导流槽)或改用薄涂胶泥。
防止设备振动传递到灌浆基础结构,防止水泥结构损坏。
连贯性要求
灌浆开始后必须连续进行,缩短灌浆时间,防止水泥分层或固化不均匀。
五、养护
初凝处置
灌浆后 3~4小时用目测或手感判断初凝,核实后用批刀轻轻抹平表面。
涂上湿麻布或草袋,保持表面湿润,防止开裂。
洒水养护
低于15℃:每天早晚各洒水。 1次。
15℃~35℃:每日早晚各洒水 1次,养护期≥7天。
冬季施工作业应采取保温措施(如包裹保温成品材料或加热),增加养护周期。
拆模和后续维修
拆模应在灌浆后完成 24小时后进行,拆模后继续保养至规定期限。
在维修过程中,防止设备碰撞或振动,确保水泥强度稳定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