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控线和判断原则
进入冬季施工的判断:当室外日平均温度持续5 如果d稳定低于5℃,则按冬季施工管理。
关键温控:
材料与水混合应加热,但水温不应超过60%。–80℃(禁用开水);
注浆体“入模温度”宜≥5℃;
成型后的起始保养温度应该是≥5℃;
冬季保养阶段禁止浇水,宜保湿保温。
强度和防寒:在强度达不到抗寒临界点之前,必须保温防寒。工程经验多为冷却临界强度。≥30%或25%的设计强度 MPa是控制目标(取两者比较严格)。
第二,开工前与搅拌保温
预热底层和工作面:开工前24 h将基本混凝土表面和工作面(包括模板和石材堆放区)预热至10℃左右;浇筑前可采用暖风/蒸汽/电加热的形式清除明水。
混合水加热:优先使用40–60℃温水混合,禁止>80℃;控制加水量和搅拌时间,确保搅拌物均匀,无结块和离析。
石料防寒:沙石等石料应清洗、干燥、无寒霜包囊;必要时应在石料堆场设置防风保温棚。
搅拌与运输:尽可能缩短出机到进模时间,在运输和灌装过程中采用保温覆盖(如保温毡/被子),减少热量损失。
三灌后的保温保养方法
立即覆盖和密封:注浆后立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外露表面,产生封闭的“蒸发”环境;覆盖保温材料(如被子、草、保温毡、发泡板等。),并在风面上增加抗风屏障。
储热法(常规首选):利用水泥水化热覆盖保温,减缓温度,使灌浆体在正温或接近正温环境下达到冷冻的临界强度;适用于日最低温度约-5~5℃情景。
电加热方法:在注浆层表面铺设电褥分区加热,外覆隔热层,持续加热并控制温度,宜持续加热,≥24 h;注意避免局部过热和缺水开裂。
采暖方法:在构件或工作面架设采暖棚,采用热风机/蒸汽/临时炉等形式采暖,保持棚内温度。≥控制温差和通风5℃。
维修制度:保持注浆层处于不干燥状态,维修时间≥7 d;如果环境温度低于材料许可的施工温度或需要加速强度增长,则根据商品技术数据和JGJ/T 人工加热保养104实施。
四是温差控制与拆板要点
温差操作:拆板后,如果注浆层表面与环境温差大于20℃,应立即用保温材料覆盖,避免温差应力引起开裂。
模具拆卸时间:应根据结构重要性、受力状态和工作温度综合确定;当日最低温度在-10℃左右时,一般模具拆卸时间应为≥96 h,同等条件的样品强度达到规定的前提。
禁忌和注意:冬季保养阶段不宜浇水;严禁在未硬化的灌浆层上增加振动或冲击荷载;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凝结前完成第二次寻找,以防止损坏表面的致密层。
五是现场快速实施细节
选材及规划:优先选用早强/防寒型二次灌浆材料;制定冬季施工方案,明确温度测量点布局及记录,临界强度判断及验收标准。
温度测量和记录:整个过程记录混合水温、出机/入模温度、工作温度、覆盖内外温差和维护时间;必要时安排温度记录仪。
数据和验收:对材料产品合格证、冬施型/性检测报告进行审核,按照设计和规范保留相同条件的样品,强度达标后可转入下一道工序。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