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料二类标准规范
“灌浆料二类”通常指水泥基灌浆材料(以水泥、骨料、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为主要成分,用于设备基础二次灌浆、地脚螺栓锚固、混凝土结构加固等场景)中的Ⅱ类类别,其分类依据主要为流动度测试方法(截锥流动度或流锥流动度)及骨料粒径(≤4。75mm)。核心标准规范及二类灌浆料的具体要求:
一、核心国家及行业标准
1。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448-2015)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是我国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基础性国家标准,明确了Ⅱ类灌浆料的分类边界(骨料粒径≤4。75mm,采用截锥或流锥法测试流动度)、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如初始流动度≥340mm、30min保留值≥310mm;28d抗压强度≥60MPa;竖向膨胀率3h≥0。02%且24h与3h差值≤0。02%)及施工质量控制要求(如搅拌时间≥3min、养护温度5~35℃)。该标准是Ⅱ类灌浆料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的法定依据。
2。 《水泥基灌浆材料》(JC/T 986-2018)
由工业和化部发布,适用于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生产与检验,对Ⅱ类灌浆料的性能指标进行了细化:初始流动度≥340mm、30min保留值≥310mm;28d抗压强度分为A60(≥60MPa)、A70(≥70MPa)、A85(≥85MPa)三个等级(Ⅱ类通常选择A60及以上);同时要求竖向膨胀率、泌水率(0%)、氯离子含量(≤0。1%)等指标符合标准规定。
3。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 408-2013)
针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场景制定的行业标准,虽未明确“Ⅱ类”分类,但要求套筒灌浆料的流动度(初始≥300mm、30min≥260mm)、抗压强度(28d≥60MPa)及竖向膨胀率(3h≥0。02%)等指标与Ⅱ类水泥基灌浆材料一致,确保套筒与钢筋、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
4。 《桥梁支座灌浆材料》(JT/T 1130-2017)
由交通运输部发布,适用于公路、铁路桥梁支座灌浆,对Ⅱ类灌浆料(干硬型)的要求为:坍落度≤30mm(便于施工时控制厚度);28d抗压强度≥50MPa;竖向膨胀率0。02%~0。1%(补偿收缩);氯离子含量≤0。03%(防止钢筋锈蚀)。
二、二类灌浆料关键技术性能指标
二类灌浆料(Ⅱ类)的性能需满足以下关键指标,以适应高流动性、高承载力需求:
流动度:初始流动度≥340mm(反映材料流动能力,确保能填充细微缝隙);30min保留值≥310mm(确保施工过程中不离析、不泌水)。
抗压强度:28d抗压强度≥60MPa(长期强度,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部分场景(如冬季施工)要求3d抗压强度≥40MPa(快速承载)。
竖向膨胀率:3h竖向膨胀率≥0。02%(补偿水泥水化收缩,防止裂缝);24h与3h膨胀值之差≤0。02%(微膨胀,确保与基体紧密结合)。
氯离子含量:≤0。1%(防止钢筋锈蚀,延长结构耐久性)。
泌水率:0%(避免灌浆料表层松散、强度降低,确保密实性)。
三、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二类灌浆料的施工需严格控制以下环节,确保材料性能充分发挥:
基面处理:施工前清理基面浮灰、油污,用水润湿(无明水);对破损严重的基层,用环氧胶泥或专用修补剂修补。
材料配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比例混合粉料与水(通常水料比为0。12~0。14),使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均匀(≥3min),直至无结块;搅拌好的浆料应在30min内用完。
灌浆施工:采用自重法(从底部灌浆孔注入,直至顶部出浆)或高位漏斗法(适用于深长结构),确保灌浆料充满缝隙;施工缝做成斜面(与水平面成45°),避免冷缝。
养护要求:施工完成后,用塑料薄膜或湿草袋覆盖保持湿润;养护温度5~35℃(冬季保温、夏季防晒),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期间禁止踩踏或堆放重物。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