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冻型灌浆料标准规范
防冻型灌浆料是针对冬季或低温环境(通常指-5℃至-10℃及以下)设计的特种水泥基灌浆材料,其核心功能是在负温条件下保持流动性、防止浆体冻结,并确保后期强度正常发展。其生产与应用需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涵盖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施工要求等关键环节。
一、核心性能指标要求
防冻型灌浆料的性能需同时满足常规灌浆料基础要求与低温环境特殊要求,关键指标如下:
1。 常规性能(符合GB/T 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最大骨料粒径:≤4。75mm(保证流动性和可灌性,适用于设备基础、钢结构锚固等场景);
流动度:初始流动度≥290mm,30min保留值≥260mm(衡量浆体流动能力,确保能填充细微缝隙);
竖向膨胀率:3h≥0。1%且≤3。5%,24h与3h差值0。02~0。5%(补偿水泥水化收缩,防止后期开裂);
抗压强度(20℃养护):1d≥20MPa(早期强度满足快速承载需求),3d≥40MPa,28d≥60MPa(长期强度符合结构要求);
氯离子含量:≤0。1%(防止钢筋锈蚀,适用于有钢筋的结构);
泌水率:0(保证浆体均匀,避免上部出现浮水层影响粘结)。
2。 防冻性能(关键特殊要求)
负温养护抗压强度比:按GB/T 50448-2015表4。1。2规定,-5℃环境下,负温养护7天(R-7)的抗压强度与标准养护28天的抗压强度比≥20%;-10℃环境下,R-7≥12%。还需满足R-7+28(负温7天转标准养护28天)≥80%、R-7+56(负温7天转标准养护56天)≥90%,确保后期强度恢复至正常水平。
二、主要适用标准规范
防冻型灌浆料的生产、检验与应用需以下核心标准:
GB/T 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是我国水泥基灌浆材料领域的核心标准,明确了防冻型灌浆料的分类、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施工要求及验收规则,是设计与施工的法定依据。
JGJ 104-2011《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规定了冬期施工的温度界限(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5℃)、防冻措施(如材料预热、拌合水温控制、养护保温)及施工工艺要求,防冻型灌浆料施工需与之配套使用。
GB/T 18736-200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针对防冻型灌浆料中可能添加的矿物外加剂(如硅灰、粉煤灰),规定了其活性、细度、掺量等指标,确保外加剂与水泥的相容性及防冻效果。
三、施工关键要求
防冻型灌浆料的施工需重点控制低温防护与工艺合规,确保浆体在负温环境下正常硬化:
1。 施工前准备:基础表面需清理干净(无浮浆、油污、松散颗粒),并湿润(但无明水);模板需牢固、密封(内侧可涂刷脱模剂),防止漏浆;材料需存放在干燥、温暖的室内(避免受潮结块)。
2。 材料拌合:采用不高于65℃的温水拌合(严禁使用冰水或带冰碴的水),水料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控制(通常为12%~14%);使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2~3分钟,确保均匀(无结块、无气泡)。
3。 灌注与振捣:从一侧连续灌注(避免中断),直至另一侧溢出;严禁振捣(防止破坏浆体结构),必要时用竹片或橡胶锤轻敲模板外侧,排出空气。
4。 养护措施(核心环节):
保温蓄热:灌注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再覆盖棉被、草帘或岩棉被(保持温度);起始养护温度不得低于5℃(可使用暖棚、碘钨灯等加热);
温度控制:拆模前,浆体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20℃(避免骤冷骤热导致开裂);
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低温环境下需延长),期间禁止洒水(防止结冰)。
四、注意事项
产品选择:优先选择知名(如、西卡等),查看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需包含防冻性能指标);
掺量严格:不得随意添加外加剂(如早强剂、减水剂),如需调整需提前做适配性试验;
储存要求:未用完的料粉需密封保存(避免受潮),保质期通常为6个月(过期产品需重新检测)。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