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本方案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屋面、地面等部位的LC5.0轻集料混凝土找坡层施工,旨在通过轻质高强的轻集料混凝土形成设计要求的排水坡度(如屋面2%、地面1%-2%),满足结构自重控制与排水功能需求。LC5.0轻集料混凝土干表观密度≤1950kg/m³,28天抗压强度≥5.0MPa,具有降低建筑荷载、保温隔热等特点。
二、编制依据
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12)
2. 《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2002)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4. 设计图纸及施工合同要求
三、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找坡方向(如屋面顺排水方向)、坡度(如2%)、厚度(如最薄处30mm)及施工工艺流程;
2. 根据设计强度、施工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配合比试配,调整水胶比、轻集料掺量,确保强度与和易性满足要求;
3.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轻集料预湿、搅拌时间、振捣要点等关键工序。
(二)材料准备
1. 轻集料:选用页岩陶粒、粉煤灰陶粒等,粒径5-20mm(级配良好),堆积密度≤1200kg/m³,筒压强度≥3MPa;施工前需测定含水率(5℃以上时预湿12-24h,滤干表面水分;5℃以下或表面无孔隙时可免预湿);
2. 胶凝材料: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32.5或42.5),避免使用快硬水泥(易导致轻集料破碎);
3. 外加剂:减水剂(降低水胶比,提高强度)、引气剂(改善和易性,减少离析),掺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0.5%-1%(需通过试验确定);
4. 水:采用饮用水(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避免使用海水或含杂质的水。
(三)机具准备
强制式搅拌机(确保轻集料与水泥浆混合均匀)、手推车/小型搅拌运输车(运输距离≤500m)、插入式振动器(频率≥16000次/min,用于深层密实)、平板振动器(用于表面找平)、2m长刮杠、木抹子、塑料薄膜(用于养护)等。
(四)基层处理
1. 清除基层表面的尘土、油污、松散颗粒(用钢丝刷刷洗,再用扫帚清扫干净);
2. 基层提前1-2天洒水湿润(保持表面潮湿但无积水,避免轻集料吸收基层水分导致拌合物和易性变差);
3. 若基层有裂缝或凹凸不平,需用1:3水泥砂浆修补(裂缝宽度>0.3mm时,切割成V形槽后灌注环氧树脂胶)。
四、施工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基层处理→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搅拌轻集料混凝土→运输→铺设→振捣→刮平压光→养护。
五、施工要点
(一)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
根据墙上的+50cm水平标高线,往下量测出找坡层标高(如屋面最薄处30mm+坡度2%,计算各点标高),在墙上弹出控制标高线;房间较大时,每隔1m左右抹细石混凝土灰饼(厚度同找坡层),作为施工时的标高控制点。
(二)搅拌轻集料混凝土
1. 投料顺序:
预湿轻集料:先加入轻集料(滤干表面水分)→ 水泥→ 掺合料(如粉煤灰)→ 外加剂→ 1/2用水量,搅拌1-2分钟;再加入剩余1/2用水量,继续搅拌2-3分钟(总搅拌时间≥3分钟);
未预湿轻集料:先加入水泥→ 掺合料→ 外加剂→ 轻集料→ 全部用水量,搅拌3-4分钟(确保轻集料充分吸水,避免后续拌合物离析)。
2. 搅拌要求:
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误差:水泥、水、外加剂±2%,轻集料、砂±3%(每班至少检查1次);
搅拌均匀性:拌合物应无明显分层、离析,轻集料分布均匀(可用手抓一把拌合物,轻集料无集中结块);
坍落度控制:根据施工部位调整坍落度(屋面找坡层160-180mm,地面垫层140-160mm),坍落度损失≤20mm/h(避免浇筑时流动性不足)。
(三)运输
1. 运输距离尽量缩短(≤500m),避免长时间停放(超过45分钟需二次搅拌,但不得加水);
2. 运输过程中需加盖苫布(防止雨淋或水分蒸发),减少坍落度损失;
3. 采用小型搅拌运输车或手推车运输(避免使用大型车辆导致轻集料上浮离析)。
(四)铺设
分层浇筑:每层厚度≤300mm(竖向结构如墙体≤350mm),避免单层过厚导致振捣不实;浇筑方向从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避免中途停顿(停顿时间≤2小时,否则需设置施工缝,用木方堵齐并清理干净);倾落高度≤1.5m(超过时需设置串筒、斜槽,防止离析)。
(五)振捣
1. 机械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间距≤500mm,插入下层50mm),振捣时间10-30秒(以拌合物表面出现浮浆、不再冒气泡为准);再用平板振动器(重叠1/3宽度)往返振捣2-3遍,确保表面密实;
2. 避免过振:轻集料易上浮,振捣时需“快插慢拔”,避免在同一位置长时间振捣(防止轻集料集中于表面,影响强度与外观);
3. 边角处理:墙根、柱角、管根等部位需用木抹子拍实(避免出现蜂窝、孔洞)。
(六)刮平压光
1. 初步找平:浇筑完成后,用2m长刮杠按标高线刮平表面,高出部分用铁锹铲除,凹处用拌合物填补(确保表面平整);
2. 压实搓毛:用木抹子搓平表面(去除浮浆,使骨料分布均匀),再用铁抹子压光(2-3遍,直至表面光滑、无抹痕);
3. 防滑处理:若需防滑,可在表面撒1:1水泥砂(粒径2-3mm),稍加压实后收光。
(七)养护
1. 覆盖保湿:浇筑后12小时内用塑料薄膜或草帘覆盖(保持表面湿润,避免水分快速蒸发);
2. 洒水养护:自然养护时,每天洒水2-3次(炎热天气增加至4-5次),养护时间≥7天(用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时≥14天);
3. 蒸汽养护:有条件时可采用蒸汽养护(温度升至50-60℃,恒温24-48小时),加速强度增长(比自然养护快2-3倍);
4. 注意事项:养护期间禁止踩踏、堆放重物(避免破坏表面结构);冬季施工(气温<5℃)时,需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岩棉),防止受冻(受冻会导致强度下降、表面开裂)。
六、质量控制与检验
(一)原材料检验
1. 轻集料:每批进场需检查粒径、堆积密度、筒压强度、吸水率(符合《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GB/T 17431.1-2010);
2. 水泥、外加剂:需有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进行复试(水泥安定性、强度,外加剂减水率、含气量)。
(二)施工过程检验
1. 坍落度:每班至少检查2次(每30分钟检查1次),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2. 轻集料含水率:雨天或天气变化时每班检查1次(调整拌合水量);
3. 和易性:观察拌合物是否有离析、泌水现象(若有需二次搅拌)。
(三)成品检验
1. 强度:每100m³或每工作班制作1组试件(150mm×150mm×150mm),标准养护28天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强度等级必须符合LC5.0要求);
2. 表观密度:每100m³或每工作班检查1次(用容量筒法),结果应在设计值的±5%以内;
3. 外观质量:表面无蜂窝、孔洞、裂缝(裂缝宽度≤0.2mm),平整度≤10mm/2m(用2m靠尺检查)。
七、成品保护
1. 养护期间禁止踩踏、堆放重物(如钢筋、模板),避免破坏找坡层结构;
2. 冬季施工时,覆盖保温材料防止受冻;雨季施工时,做好防雨措施(如覆盖苫布),避免雨水浸泡。
八、措施
1. 施工人员需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避免修补胶接触皮肤或眼睛);施工现场需通风良好(排出有害气体);
2. 若修补胶不慎溅入眼睛,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3. 轻集料运输与堆放时,应防止扬尘(如覆盖苫布),减少环境污染。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