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性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级二级技术标准
高延性混凝土的强度级别和技术要求根据工程规定分成不同类别,其强度范围涵盖中高强度。一、二类产品在可塑性、微观结构和应用领域存有明显差异。下列从强度级别划分和一、二级技术标准2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高延性混凝土一般强度级别
高延性混凝土的强度级别以抗拉强度为核心指标,一般等级运用如下:
C40:抗拉强度约40MPa,适用一般建筑结构,满足对强度抗震性能有基本标准的工程1。
C50:抗拉强度约50MPa,强度高过C40,适用高层建筑底端结构、大跨度桥梁对强度要求高的情景1。
C60及以上:抗拉强度可达60MPa及以上(如C700)、C80),主要用于多层建筑、核电站等特殊工程,承载力较高。
一类高延性混凝土技术标准
功能特性:可塑性:可塑性强,是三类中可塑性最好的种类2。
强度:强度低,微观结构上有一定的微裂纹,以确保可塑性2。
主要用途:适用桥梁、隧道等必须优先满足高可塑性的结构2。
二级高延性混凝土技术标准
功能特性:强度与可塑性平衡:强度高过一类,可塑性稍低于一类,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少,致密性提升2。
韧性:兼具高耐磨性和一定的可塑性,综合性能适用多场景需求2。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多层建筑、运动场馆等需要超耐磨、中等可塑性的结构2。
一类技术标准与二类技术标准较为
性能参数 一种高延性混凝土 二类高延性混凝土
可塑性 高 中等(低于一类)
强度 较低 较高(高过一类)
微观结构 存在微裂纹 微裂纹少,结构更致密
核心优势 可塑性优异 强度和可塑性平衡,韧性突显
典型应用 桥梁、隧道等可塑性优先结构 多层建筑、运动场馆等需求结构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一、二类高延性混凝土技术标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强度、可塑性和微观结构上,施工中应依据具体结构特性首先选择兼容性种类。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