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耐热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强度、体积特性和整体性(通常在200℃以上,甚至在1000℃以上)。广泛应用于工业窑炉、冶金设备基础结构、高温烟道等工程。其施工方法需要结合成品材料特性和高温环境要求,相应如下: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 选择和检验成品材料
胶凝成品材料:根据应用温度选择合适的品种。如果温度低于600℃,可以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600-1200℃常用铝酸盐水泥(如CA-500℃)、CA-70);水玻璃、磷酸性物质铝等无机胶结料应在1200℃以上使用。
骨料:选用玄武岩、白云石、高铝矾土、刚玉砂等具有良好耐高温和热特性的骨料。严禁使用含碳酸性物质的盐(如石灰石)或有机骨料(高温下容易分解开裂)。
混合物:加入硅灰、粉煤灰(低温)、锆英砂(高温)等,提高了耐高温性能,提高了耐高温性能。
检验要求:进场成品材料需检验出厂证明,重点检验骨料的耐火性、热膨胀系数、凝胶成品材料的稳定性和强度等级。
2. 基层处置
清洁基层表面的浮灰、油污、松动颗粒,确保基层牢固平整。
如果基层是金属或旧混凝土,需要凿毛处理(粗糙度≥5mm),喷涂触摸剂(如高温粘结剂或稀释胶凝成品材料浆),增强附着力。
对于高温条件下的基层,施工前应预热至50-100℃(防止混凝土浇筑后温差过大开裂)。
3. 准备施工作业设备
搅拌设备:选用强制搅拌机(防止成品材料离析),并且设备需要清洁(无普通混凝土残渣,防止异物耐高温)。
浇筑工具:采用耐高温钢模板(如Q235钢板),密封(防止漏浆)模板接缝,喷涂高温脱模剂(如机油和石墨混合剂)。
温度测量工具:准备红外测温仪、热电偶等,监测成品材料的温度和环境温度。
混凝土搅拌和运输
1. 搅拌工艺
配合比控制:严格按设计配合比例称量成品材料(误差)≤±2%),特别是胶凝成品材料和掺合料需要精确测量。
搅拌顺序:先加入骨料和掺合料干拌1-2分钟,然后加入凝胶成品材料搅拌1分钟,最后加入水(或凝胶溶液)搅拌3-5分钟,直至一致(和易性最好是“握成团,落地散开”)。
温度控制:搅拌时环境温度宜≥5℃(冬季需采取预热措施),混凝土出机温度控制在15-30℃(防止高温导致初凝过快)。
2. 运输要求
采用封闭式运输罐车,防止运输过程中颠簸离析,运输时间≤30分钟(根据胶凝成品材料初凝时间调整)。
如果出现离析,需要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禁止额外加水)。
浇筑和振捣三
1. 浇筑工艺
分层浇筑:根据振捣设备确定深度,一般为300-500mm,层间浇筑间隔≤2小时(确保层间粘接紧密)。
浇筑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加热(如用热水混合),以保证进模温度。≥10℃;高温环境(≥35℃下需要防止阳光暴晒,采取遮阳措施。
防止冷缝:如因特殊情况间隔超过初凝时间,应在接缝处设置施工作业缝(凿毛、喷涂施工触摸剂)。
2. 振捣操作
选择高频插入式振捣器(频率≥10000次/分钟),振捣时间为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逸出(一般15-30秒),防止骨料因过振而下沉。
插入深度的振捣棒需要深入下层50-100mm,插入间距≤振捣棒直径的1.5倍(确保无漏振)。
薄壁结构或复杂部位,可辅助人工插捣,确保混凝土密实压实。
维修和拆模
1. 养护方法
普通高温混凝土(水泥基):浇注后12小时内涂上保水(如塑料薄膜+岩棉被),保养时间≥14天(铝酸盐类物质水泥基养护时间)≥7天,并防止长时间浸泡)。
水性玻璃或磷酸性物质铝基混凝土:需要进行干养或自然空气流通养护(禁止洒水,防止胶结剂失效),维护环境温度。≥15℃,湿润度≤保养时间为60%≥7天。
高温养护:需要快速达到强度的工程,可以在浇注后24小时进行蒸汽养护(温度≤80℃,加热速度≤10℃/h),但是要确定胶凝成品的材料特性。
2. 拆模要求
拆模时间根据强度确定:混凝土侧模强度≥拆除2.5MPa(通常24-48小时);底模需要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通过同一条件的试块确定)。
拆模时防止硬撬硬砸,防止边角损坏,拆模后若暴露在低温环境下,需涂上保温(防止温度突然下降开裂)。
高温烘烤(必要时)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的混凝土(如窑内衬)需要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梯度烘烤,逐渐去除内部水分,防止高温下水分急剧蒸发导致开裂:
1. 低温阶段(50-100℃):持续24-48小时,自由水慢慢蒸发。
2. 中温阶段(100-300℃):升温速率≤5℃/h,保持48小时,去除化合水。
3. 高温度阶段(300-设计应用温度):升温速率≤10℃/h,达到设计温度后24小时恒温。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