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钢胶与粘钢胶的对比与选型
一个关键区别和相应的规范
两者都是环氧胶粘剂用于结构加固,标准名称分别是涂布型胶粘剂(粘贴钢板)和灌注型胶粘剂(灌钢/外包钢)。GB 50728-2011 在工程结构加固性鉴定技术标准中,两者的机械工程要求基本相同。工程中经常关注的区别是粘钢胶是糊状的,强调触变性;灌钢胶是低粘度液体,强调流动性。采购验收时,除常规强度和耐久性指标外,还应重点检查:粘钢胶的延伸率达标,灌钢胶的弹性模具达标。两者都是A、主要组份为B,常用配合比为2。:1或3:1(以产品TDS为准)。
第二个关键参数与常规指标对比
层粘钢胶灌钢胶
标准名称涂布型粘钢胶灌注型粘钢胶灌注型粘钢胶灌注型粘钢胶
胶体形状膏状/糊状,要求液体具有良好的触变性,要求低粘度,高流通性。
主要用途混凝土工程表面粘贴钢板加固外粘型钢(角钢/槽钢)包钢,湿试外包钢,或压力注胶加充。
常见配合比 2:1 或 3:1(A:B) 2:1 或 3:1(A:B)
施工特点立面/背面不流动,方便分析涂层需要密封-排气-低压慢注,保证饱满度。
钢板厚度建议粘贴钢板厚度适宜。≤5 mm 压力注胶时钢板厚度宜宜≤10 mm
胶缝控制(外粘型钢)-胶缝厚度宜3–5 mm;局部允许≤8 mm且长度≤300 mm,角钢顶部不得出现6000 mm范围
选材重点验收时,重点关注延伸率是否达标验收时,重点关注弹性模具是否达标。
注意:商品TDS确定密度和用量;上表中的厚度和胶缝控制是工程中常见的控制值和规范条款要点。
三是适用工况和施工技术要点。
适用工况
粘钢:粘钢板加固(受弯、受拉、大偏心受压等)。)混凝土梁、板、柱等部件,常用作快速、层析加固方案。
灌钢胶:混凝土工程外粘型钢/湿试外包钢的整体加固,或压力注胶的修复和加固,如大间隙/蜂窝等缺陷。外包钢时,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间隙应控制并填充。
施工技术要点
胶粘剂:基面和钢板研磨除锈生锈→配制胶粘剂→涂胶黏贴→加压固定→凝结→检测→防腐蚀;粘贴前应卸载,以减少约束。
灌钢胶:定位放线→密封(产生密封内腔)→铺设注胶嘴/排气孔→试漏→低速慢注(从下往上,从一端到另一端)→在出胶后观察均匀堵漏→凝结→质量检验与防腐蚀。
四是质量控制和常见问题
注入空鼓和不饱满
理由:密封不严,注胶孔/排气孔位置或顺序不当,钢板与基底材料间隙不均,注胶过快等。
处理:全程保压,“由低到高,先排后注”;排气孔必须设置在最高点和边缘,等待均匀出胶后再堵漏;必要时低压慢注,分段推进。
灌注速度慢/流量小
理由:管道堵塞/漏气,设备压力不足,胶体粘度略高。
处理:检查机器和管道的密封性和平滑性;长期灌注间歇清洗设备;采用低粘度、流动性符合要求的灌钢胶,具有机械性和工艺性。
用量和成本控制
直接决定胶缝厚度的用量;符合规范3–5 在mm和局部允许误差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胶缝的厚度,可以显著降低成本。不同的胶体密度会改变同一体积的质量和成本,同等质量下低密度型的体积会更大。
现场验收
注胶的饱满度可以通过仪器或敲击来检测,空鼓率≤5%合格;发现超限应根据探明位置打孔补胶。
五是否可以相互替代和选择建议?
不能简单的代表对方:两者在胶体形状、工艺方法、关键验收指标上存在实质性差异,容易造成不饱满、强度/耐久性不达标等风险。
选型建议:
只需将钢板粘贴在表面,薄而厚≤5 使用粘钢胶时,mm;
当需外包型钢或通过压力注胶提高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时,采用灌钢胶;
如果设计要求胶缝薄厚 3–5 mm或者有较大的空隙需要压力灌注,必须采用灌钢胶和相应的工艺。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