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与适用场景
通过在不发火水泥基自流平中引入导电组分与接地系统,使地面同时具备防静电(导走静电荷)与不发火(摩擦/撞击不产生火花)功能,降低易燃易爆环境中的点火风险。
典型应用:油库、加油站/加气站、与危化品仓库、燃气/气体制造车间、高压变电间、喷漆/喷涂与粉尘环境、电子精密仪器与实验室等。场景对“防静电+不发火”有明确诉求。
二、关键技术指标与验收标准
电性能(导静电控制)
点对点电阻:1×10^4~1×10^10 Ω
体积电阻:1×10^5~1×10^9 Ω
验收方法常用:SJ/T 10694-2006(防静电检测通用规范)
不发火性能
试验中无瞬时火花(暗室砂轮法等);燃烧性能等级常要求达到GB 8624-2012 A1级
力学与施工性(以产品TDS为准)
流动度:初始≥130 mm,20 min ≥130 mm(常见控制)
拉伸粘结强度:≥1.0 MPa(与基层)
耐磨性:≤0.50 g(滚珠轴承法)
尺寸变化率:-0.15~+0.15%
可上人时间:约3–4 h;轻型交通:约24 h;完全固化/重载:多为≥7 d(随配方与环境而变)
厚度与用量(按产品说明)
常见总厚度:2–8 mm(薄层自流平);亦有2–5 mm薄层做法
参考用量:约1.6–2.0 kg/㎡·mm(示例:6 mm厚约9.6–12.0 kg/㎡)
包装与贮存
25 kg/袋;保质期多为6个月;干燥阴凉密封存放。
三、材料体系与选型建议
体系一:导电组分+不发火骨料的水泥基自流平
通过导电材料形成导电网络,配合不发火骨料实现双重功能;适配面广,可与多种基层和面层配套。
体系二:金属防静电不发火自流平
由金属不发火骨料+纯硅酸盐水泥+外加剂+导电材料组成,具备不发火+导静电、耐磨强度高、可与面层混凝土同步施工等特点;常配导电铜丝与接地网实现快速泄放。
选型要点
明确环境危险等级、介质(气体/粉尘/蒸汽)、接地条件与维护能力;
结合厚度限制、荷载等级、色彩要求与预算,选择匹配的导电体系与骨料体系;
要求厂家型式检验/第三方报告(电性能、不发火、耐磨、粘结、燃烧等级)与施工工艺卡。
四、施工工艺与关键控制
基层处理
基面应坚固、洁净、无油污/浮灰/松动;旧混凝土需彻底清理;潮湿基面允许但不得有明水。
底涂与界面
涂刷界面剂1–2遍,增强粘结并抑制起壳开裂。
拌合与铺设
严格按配比加水(常见加水量约20%,以TDS为准);机械搅拌2–5 min至均匀,静置1 min消泡;倒料后用齿刮板找平并用脱泡滚筒排气。
养护与开放
初凝后覆盖洒水养护≥3 d;一般3–4 h可上人,≈24 h轻型交通,重载/油品/化学品区建议≥7 d再投入使用。
接地与验收
按设计铺设导电铜丝网/接地端子并可靠接地;完成后进行电性能测试(点对点/体积电阻)与不发火试验,并核查粘结、耐磨、平整度等指标。
五、常见问题与对策
电性能不达标
复核导电网络连续性(铜丝/搭接/接地电阻)、含水率与环境温湿度;必要时复拌调整导电组分或补做接地处理。
不发火性能受影响
严控金属杂质混入与二次污染;选用白云石/石灰石类不发火骨料并做好除铁与分选;施工工具保持洁净。
起壳/开裂/空鼓
基层强度不足需修补与加固;界面剂涂刷均匀且不过量;控制水料比与一次施工厚度,按要求湿养护。
色差与表面缺陷
彩色体系需充分搅拌;避免高温/大风/低湿快速失水;必要时调整消泡与收光工艺。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