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桥梁混凝土表面的硅烷膏体材料
桥梁混凝土长期暴露在室外环境中,容易受到氯离子侵蚀、冻融循环、酸雨腐蚀和微生物侵蚀,导致混凝土中性化、钢筋腐蚀等疾病,严重影响结构耐久性。硅烷膏材料作为一种高性能渗透保护材料,是提高桥梁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深度渗透+表面保护机制,对桥梁混凝土进行长期防腐。
第一,核心特征
1. 深度渗透能力:硅烷膏体的小分子结构(如异辛基三乙氧基硅烷)与混凝土基材具有良好的亲和力,能渗透到混凝土内部3-10毫米甚至更深(如毛孔、微裂纹),形成持续的保护层,有效阻断水分和有害介质的入侵通道。
2. 疏水透气性:硅烷活性成分与混凝土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形成聚硅氧烷相互渗透的网络结构,在混凝土毛孔内壁形成疏水膜,使液体水难以渗透(吸水率可降低90%以上),同时允许内部水蒸气自由排出,避免水分滞留引起的气泡、脱皮等问题,保持混凝土的“呼吸”功能。
3. 耐腐蚀性能强:形成的保护层可以显著降低氯离子渗透率(例如降低氯离子吸收性能)≥90%)、抗冻融循环破坏(-20℃冻融循环后强度损失)≤20%)酸雨、微生物腐蚀,有效保护钢筋免受腐蚀,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4. 施工适应性:膏体形式避免了液体硅烷易流动、挥发性损失大的问题,特别适用于桥梁立面、顶面等垂直或倾斜部位的施工,减少了材料浪费;施工方法灵活(可用于刷涂、辊涂、高压无气喷涂),易于清洗(工具可用水冲洗)。
5. 长期有效性:硅烷膏与混凝土基材发生化学键合,保护层与基材融为一体,不易脱落;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护寿命可达10-30年,大大降低了桥梁维护频率。
第二,作用机制
基于“渗透-反应-成膜”过程,硅烷膏体的保护作用:
1. 渗透:膏体中的硅烷小分子(如异辛基三乙氧基硅烷)通过混凝土毛孔扩散到内部。这个过程依赖于膏体的高渗透性,以确保活性成分深入结构。
2. 反应:硅烷活性成分与混凝土中的水分发生水解反应,产生硅醇基(-Si-OH);在混凝土中,硅醇基进一步与羟基基(-OH,收缩反应来自水泥水化产品,形成聚硅氧烷互穿网络结构。
3. 成膜:聚硅氧烷网络结构附着在毛孔内壁,形成疏水膜,既能阻挡外部液态水和有害介质(如氯离子、酸雨)的入侵,又能防止毛孔堵塞,允许内部水蒸气排出,保持混凝土内部湿度平衡。
适用场景三
硅烷膏材料广泛应用于桥梁混凝土表面保护,特别适用于下列恶劣环境:
海洋桥梁:跨海大桥、海港码头、滨海高架桥等,抵抗氯离子、盐雾在海水中的腐蚀;
交通型桥梁:城市高架桥梁、高级公路桥梁、铁路桥梁等,可抵抗融雪剂、酸雨及车辆尾气污染;
应对地下水、化学介质和高温环境,特殊环境桥梁:隧道、污水处理厂桥梁、热电/核电厂桥梁等;
新旧桥梁:新建桥梁混凝土养护2-4周后(保证混凝土成熟),硅烷膏可用于桥梁维护和加固(修复裂缝和缺陷后)。
四是施工要点
1. 施工前准备:
基层处理:彻底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浮尘、松散物(如起砂、空鼓层),用钢丝刷、压缩空气清洗;裂缝(宽度)>0.2mm)保证基层干燥(含水率)需要用环氧胶泥或水泥砂浆进行修补。≤6%)、无松动。
环境要求:施工环境温度应为5-35℃,相对湿度≤80%;避免雨天、大风(风力)>6级)或在阳光直射下施工,防止硅烷迅速挥发或雨水冲刷。
2. 材料比例与施工:
配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重量,将硅烷膏与固化剂混合(如M-30型不需要稀释,可直接使用);避免自行调整比例,影响保护效果。
施工方法:建议使用高压无气喷涂设备(喷嘴压力60-70kPa)进行大规模施工,确保膏体均匀覆盖,无流挂;小面积施工可以用刷子或辊涂,分1-2次完成(间隔6-8小时,待前一次干燥)。;每次用量控制在200-300g/㎡(UHPC等高性能混凝土,首次使用量不得超过200g/㎡)。
3. 维修和验收:
养护:施工后24小时内避免淋雨,保持混凝土表面自然干燥;夏季应延长至36小时以上,冬季应延长至72小时以上,以保证硅烷充分固化。
验收:固化后进行性能检测,包括:①外观检查(涂层均匀,无流挂,无起泡);②渗透深度检测(采用染料指示剂法,渗透深度≥3mm);③吸水率测试(≤0.1ml/min·cm²);④氯离子渗透率试验(≤5.0×10⁻³mg/cm²·d),确保符合《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JTJ 27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标准要求,如F50)。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