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材料的空鼓会严重影响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和性能,应根据空鼓的程度、位置和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具体的处理方案和预防建议:
第一,分析空鼓成因
施工工艺问题
振捣不足:灌浆材料没有充分压实,空气滞留产生孔隙。
分层浇筑不当:单次浇筑过厚(>100mm)或未分层振捣,造成下浆收缩开裂。
模板漏浆:模板拼接不严或底部未堵塞,浆体流失后产生空洞。
成品材料问题
水灰比失控:过量加水导致泌水、离析,骨料沉降产生空鼓。
过期或受潮成品材料:灌浆材料结块,特性下降,硬化后强度不足。
环境因素
加热或大风天气:浆体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收缩裂纹引起空鼓。
低温度施工作业:未采取保温措施,浆体受冻后体积膨胀,解冻后空鼓。
结构因素
基层处理不当:混凝土地基结构表面油脂污染物、浮浆未清洗,或未提前湿润,导致附着力不足。
钢筋腐蚀:钢筋表面锈层未去除,阻碍浆体与钢筋的粘结。
第二,空鼓处理方案
1. 轻微的空鼓(局部、浅层)
适用场景:空鼓面积小(0.1㎡)、深度浅(20mm),且无结构作用。
处置方法:
表层修复:
清除空鼓区表面浮浆,用高压空气或水清洗。
喷涂触摸剂(如环氧树脂胶),增强新旧浆体的附着力。
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材料(强度≥填充原浆),分层压实,每层深度≤30mm。
涂塑料薄膜养护7天,防止暴晒或雨淋。
注浆修复:
钻入空鼓区域(直径8-12mm,间距200-300mm),深至坚固基层。
安装灌浆嘴,用低压灌浆机注入环氧树脂或高强度灌浆材料。
注浆压力控制在0.2-0.5MPa,当浆体从附近的孔中溢出时停止。
注浆后24小时内防止扰动,7天后检测压实性。
2. 严重的空鼓(大面积、深层)
适用场景:空鼓面积大(≥0.1㎡)、深度深(≥20mm),或者作用结构。
处置方法:
部分拆除重灌:
划定空鼓范围,用风镐或电锤将空鼓部分拆至坚固的基层,将边缘切成垂直面。
清除碎片、灰尘,用高压水冲洗,润湿基层。
设置模板(确保严密不漏浆),喷涂触摸剂。
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材料采用压力灌浆法重新浇注,分层振捣压实。
维修7天后进行强度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结构加固:
如果空鼓造成结构承载力不足,需要采取粘接碳纤维布加固、粘钢加固等措施,提高整体特性保持。
第三,预防措施
施工前控制
基层处理:清除混凝土地基结构表面的油脂污染物、浮浆,用高压水冲洗至饱和面干燥状态(表面无明水)。
模板支架:模板拼接紧密,底部用砂浆密封,防止漏浆;顶部标高高于灌浆层表面50mm,便于排气。
成品材料检验:按批次取样复检(流动性、抗压强度、膨胀率等指标),对灌浆材料出厂证明、显著期限进行检验。
控制施工作业
搅拌过程:严格按水灰比(通常0.13-0.15)加水,用机械搅拌(2-3分钟)至一致无颗粒。
浇筑方式:
采用“自重法”或“压力法”从一侧灌入,直至另一侧溢出,防止两侧同时灌浆造成空气滞留。
灌浆深度>100mm时,分层浇筑(每层50-100mm),间隔时间≤浆液初凝时间。
振动压实:用橡皮锤敲击模板外侧辅助排气,或插入振动棒(深度)≤轻振灌浆层深度2/3)。
环境适应:
加热天气:涂塑料薄膜保水,防止阳光暴晒;大风天气:设置防风棚。
低温施工作业:采用冬施型灌浆材料,开始维护温度。≥5℃,涂覆成品保温材料(如被子、电热毯)。
施工作业后维修
在灌浆后30分钟内涂上塑料薄膜,用湿草袋或被子覆盖,保持表面湿润。
养护时间≥冬天7天,适当增加到14天,防止踩踏或加载。
第四,质量检验和验收
表面检测:灌浆层表面平整,无裂纹,无空鼓,与基层牢固结合。
敲击检测:用小锤子轻敲灌浆层,声音清脆压实,沉闷的声音可能有空鼓。
无损伤检测:用超声检测仪或雷达扫描仪定位空鼓区域,评估深度和范围。
强度测试:按规范留置试块,28天抗压强度应符合规范标准(一般)≥60MPa)。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