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涂刮型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是以水泥、石英砂为基材,掺入可再分散乳胶粉、保水剂、减水剂等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配制而成的双组分(或单组分预混)干粉砂浆,通过现场加水搅拌后,采用刮涂工艺施工作业生成厚层防水层。其兼具水泥基成品材料的刚性强度与聚合物的变形适应性,适用于需要高深度、强粘结、抗渗漏的防水工程。以下从特性、施工作业到操作要点全面解析:
一、核心特性与适用场景
1. 特性优势
厚涂适应性:单次刮涂深度可达5-30mm(普通防水砂浆仅1-2mm),减少分层施工作业次数,尤其适合结构变形缝、设备地基结构周边等需厚层保护的部位。
双重防水机制:水泥水化产物生成刚性防水层,高分子聚合物胶乳密实毛细孔并生成连续弹性膜,兼具“刚性抗裂+柔性抗渗”能力,抗渗等级≥P8(可抵抗0.8MPa静水压力)。
强粘附特性:与砼、砖石、金属等基材粘结强度≥1.0MPa,预防空鼓、脱落,适合新旧触碰面修复(如地下层空间渗漏修复)。
耐久抗裂:聚合物添加剂增加抗折强度(≥5MPa)和抗裂性,可适应基层微小变形(如气温收缩、不一致沉降),服役年限≥15年。
2. 典型用于场景
建筑防水:地下层空间底板/侧墙、屋面种植顶板、厨卫间地面/墙面(需厚层找坡兼防水)。
市政工程:隧道管廊、地铁车站、水池/水箱内衬。
工业领域:污水处置池、厂地面(耐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介质渗入)。
修复加固:砼裂纹注浆后表层封闭、老旧建筑渗漏维修(替代卷材)。
二、成品材料组成与配合比(以单组分预混型为例)
基材:42.5级普通硅酸性物质盐类物质水泥(或硫铝酸性物质盐类物质水泥,快硬型)、级配石英砂(粒径0.1-2mm,含泥量<1%)。
添加剂:
可再分散乳胶粉(乙烯-醋酸性物质乙烯共聚物,占比3%-8%):增加变形适应性和粘附特性。
保水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0.1%-0.3%):抑制水分流失,保障硬化时间。
减水剂(聚羧酸性物质系,0.2%-0.5%):降低用水量,提高压实度。
膨胀剂(硫铝酸性物质钙类,5%-10%):补偿收缩,减少开裂风险。
水灰比:通常为0.15-0.20(重量比,如100kg干粉加水15-20kg),相应以厂家说明为准(过量加水会降低强度)。
三、施工作业步骤与操作要点
1. 基层处置(关键!)
干净:去除基层浮灰、油脂污染物、疏松物(用钢丝刷或高压清洗设备冲洗),保证无明水(若基层潮湿需晾干至表层无积水)。
修复:填补孔洞、蜂窝(用聚合物砂浆或快硬水泥),抛光尖锐边角(预防应力集中)。
触碰面增强:阴阳角、管根等易渗部位预先喷雾施工一层聚合物水泥基触碰面剂(或铺贴300mm宽无纺布增强层)。
2. 搅拌制备
机械搅拌:用强制式搅拌机(或手持电动搅拌器)将干粉缓慢加入水中(严禁反向操作),搅拌3-5分钟至一致无结块(静置3-5分钟后二次搅拌以激活乳胶粉)。
状态检测:砂浆应呈“膏状”(手握成团,落地即散),若过稀需加干粉调整,过稠则少量补水(严禁超量)。
3. 刮涂施工作业
工具选择:用镘刀(齿宽5-10mm)或抹子(深度>10mm时)分层刮涂,大面积施工作业可用刮板辅助。
分层控制:单次刮涂深度建议≤10mm(若需厚层,分2-3层施工作业,层间间隔4-6小时,以指触不粘为准)。
刮涂方向:每层刮涂方向垂直交叉(如第一层横向,第二层纵向),预防漏刮并增加压实度。
收光处置:表层初凝前(约30分钟,以手按无压痕为准)用铁抹子收光1-2遍,消除气泡并增加致密性。
4. 养护与成品保护
保水养护:施工作业后24小时内涂覆湿麻袋或塑料薄膜(预防暴晒或风吹),每天洒水2-3次(保持表层湿润),养护期≥7天(冬季增加至14天)。
成品保护:养护期内禁止踩踏、堆放重物或进行后续步骤(如贴砖需在防水层完全固化后进行)。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表层起砂/强度不足 水灰比过大、养护不足 严格控制加水量,增加养护时间
开裂(非结构性) 基层收缩率大、一次性刮涂过厚 分层施工作业,基层喷雾施工触碰面剂,添加膨胀剂
粘结不牢(空鼓) 基层有明水、未清扫洁净 基层彻底无水/干净,喷雾施工触碰面剂增强粘结
渗漏(局部失效) 阴阳角未增强、裂纹未封闭 预铺无纺布或附加层,裂纹先用柔性成品材料注浆
五、操作要点
1. 环境要求:施工作业气温5-35℃(低于5℃需采取加热措施,如搭建保温棚;高于35℃需避开正午受热时段)。
2. 储存条件:干粉砂浆需防潮保存(未开封显著期限6-12个月,开封后需密封并尽快用完)。
3. 保护:施工作业时佩戴面罩(预防吸入粉尘)、手套(预防水泥腐蚀破坏表皮),若触碰眼部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就医。
4. 与其他成品材料衔接:与卷材复合应用时,需先施工作业防水砂浆(深度≥10mm),待初凝后再铺贴卷材(搭接宽度≥100mm)。
:厚涂刮型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通过“厚层+高聚合物掺量”实现防水,尤其适合需要结构修复、厚层找坡或复杂节点保护的工程。施工作业中需重点关注基层处置、分层深度及养护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其“刚柔并济”的防水优势。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