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状界面砂浆选型与应用要点
一、概念与主要用途
粉状界面砂浆(又称粉状界面剂、高聚物界面砂浆)是由可再分散乳胶粉、无机胶凝材料、细骨料和结构添加物组成的单组分粉末。用以在新旧砂浆/混泥土、加气混凝土、砖砌体等之间建立“双感染力”的过渡层,明显增强抹灰/找平/砖层与基层的粘结强度,减少高吸水板对复合砂浆的抽脂。降低空鼓、开裂、脱落。广泛运用包含:
预制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砖等墙壁抹灰预处理;
EPS/XPS保温板表面预处理(薄抹灰系统);
旧混泥土/旧砂浆面翻新前页面加固;
做为自流平砂浆前封底,减少了起砂和起层风险。
这种产品一般推行JC/T 907(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 468(墙面用界面处理剂)等标准,外墙保温薄抹系统可参照JG149(2003)等相关规范。
二、分辨种类和关键特点
类型与样子成品样子:粉状(P)为单组分粉剂,放水应用;另有乳液型;(D)抹光浆可直接调胶或与水泥砂配合。
关键特点关心(以经销商TDS和型式检验为准)
基本特点:外型对称无结团;与水泥砂浆的拉申粘结强度(标准条件和浸泡后);与聚苯板(EPS)拉申粘结强度(标准条件和浸泡后,往往需要做到指标值或EPS板毁坏);防潮、耐冻融、耐老化等。
典型产品指标案例:28 D拉申粘结强度(抹灰砂浆)标准条件≥0.5 MPa、浸泡≥0.3 MPa;EPS板标准状况≥0.10 MPa(浸泡≥0.15 MPa),浸泡后常要求达到“EPS板毁坏”;一些系统还关心不透水性和原始防水功能。
粉末均匀度及:留意粒度、密度偏差、含水量及可溶重金属浸取限值(如按相关规范)。
三、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基层处理清除灰尘、油迹、松散层和污垢;对于高吸水性底层(如加气块、GRC板等),尽可能撒水浸泡至“内湿外干”,但不能有明水。
配置与搅拌一般加水范围为粉:水:≈1:4(重量比);机械搅拌3–7 min至对称无结团,静放约5 min后二次搅拌再换;搅拌后随用。
调胶与涂层可滚漆、上漆或批抹;一般作法:
◦ 薄抹法:镀层约1–2 mm,未凝固时进行抹灰/贴砖;
◦ 抹光法:用扫把/机械喷毛造成对称糙面,待凝固/失粘后抹灰。
与保温系统配套时,常常依照系统要求进行层析调胶或点框/条黏合解决,再按照系统工艺进行下一道工序。
保养与连接常温下施工/保养温度宜适合≥ 5℃;页面处理后,必须在标准的开放时间内完成后边的抹灰/保温/贴砖,避免少水太快或雨淋清洗。
四、用量参考包装贮存
用量参照(以产品TDS为准)
滚漆封底:约1.00:–2.0 kg/m²;
抹光造毛:约1.5–3.0 kg/m²;
也有系统按“也有系统按”≥1.0 kg/m²做为控制低限,或获得2–3 kg/m²参考范围;部分商品得到20种–30 kg/100 m²(即0.20–0.30 kg/m²)小剂量,多用于特殊低吸潮基面或薄涂工艺,使用中一定要检查目标强度和试品验证。
包装与保质广泛包装25 kg/袋(也有40 kg/袋等);保存在干躁、通风、荫凉的环境里,避免潮湿和太阳;典型保质期6–12个月(以TDS为准)。
施工与施工工作温度适合≥ 5℃,防雨天/疾风/暴晒;搅拌好的浆体必须在2℃上下搅拌好,搅拌好的浆体必须在2℃左右,–6小时内应用(不同产品差异很大);严禁私自加砂/加水泥/加别的外加剂;按SDS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