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界面处理剂的挑选用法
一 类型及适用场景
水泥基刚度/刚柔结合型(无机):以普硅水泥 高聚物聚合物通常是灰色粉末,放水后粗糙;用以混泥土、加气混凝土、粉煤灰砌块、珍珠岩等多孔底层的防水、防渗、抹灰、防空鼓,具备防水、耐侯、耐老化、抗冻融等优点。
乳液型(有型号,一般是亚克力/弹力系统):以弹力丙烯酸乳液为主,可翻转/喷漆/喷涂;适用光洁混泥土、预制墙板、铝模板、轻质板等致密或低吸水性基面,提升粘接强度,降低吸水性,减轻底层变型,特别是石膏砂浆找平前。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单组分粉剂(实用性):既用以开袋,又兼顾渗入和封闭 粘合改善,适用旧墙改造、光洁混泥土、保温板表层等,做为抹灰/找平前底涂或层析找平。
标准与合规:一般执行标准包含JC//T 907-2002 混凝土界面处理剂与很多企业/国家标准(如Q31/01200810C001-2021) 防水界面处理剂)。
粘合与抗渗:希望工程应用进行≥0。4 MPa的拉伸粘结强度(与砂浆/混泥土)显著降低了底层的吸水性;有些产品在压力环境下没有泄露。
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具备耐水、耐侯、抗老化、耐冻融等优点,适配室内外冷热循环标准。
施工窗口及开放时间:搅拌后一般2个–10 min初稠(视配方与环境),开放时间约30–90 min;后边的抹灰/找平工序需在凝固前完成。
典型用量和薄厚:粉末水灰比一般为1:3。5~1:4。5;涂层厚度1–3 mm;参照用量约1.5–1。8 kg/m²·mm(依据基面粗糙度和施工工艺作出调整)。
三 施工工艺及要点
基层处理:底层必须牢固、整洁、无油迹、疏松;部分缺陷先要修补找平;光洁或低吸水性基面先要湿冷至饱和干躁,便于涂层和粘接。
准备与搅拌:严格按TDS计量放水;低速搅拌至对称无结团,静放3–10 min略微搅拌一下,搅拌物最好在2–3 h上用,肿块不能二次放水复用。
调胶与存活:可采取刮板批涂或喷涂/滚漆;常规做法为1;–2次存活,一次不宜太厚,总厚度按设计/产品要求操作;界面层凝固/硬化前立即抹灰或找平,避免页面间隔太长失效。
气候条件:施工温度适宜≥5°C、≤35°C,通风良好;雨天、狂风、强日照和低于漏过的工况应避免。
四 用量可能和快速算例
计算方式:m = ρ × A × d ≈ (粉剂用量/粉剂用量/粉剂用量/粉剂用量/kg·m²·mm × 厚度d/mm) × A/m²。
例1(粉末类,水灰比1:3。5):目标厚度1 mm,参照用量约1.5 kg/m²·mm,则100 m²需约150 kg;若现场按1:4.5水灰比混和,湿料总质量≈150×(1 4。5)=825 kg(根据具体的加水量和消耗情况进行调整)。
例2(粉末类,水灰比1:4~1:4。5):目标厚度2 mm,参照用量约1.8 kg/m²·mm,则100 m²需约360 kg粉剂;湿料总质量≈360×(1 4~4。5)=1800~1980 kg。
五 疑难问题及策略
空鼓/起层:根本原因是底层疏松/粉尘/含油率或含水量太高;应彻底清理和找平。必要时,应密封面漆,操纵施工含水量。
针孔/汽泡:多因一次涂厚/操作温度高;薄涂数次,控制温湿度,提升排气。
开裂/脆裂:一次过厚或温差收缩造成;需分遍生存,必要时配合网格布/耐碱玻璃纤维网。
抗污不够:成活后可根据系统加上水性耐侯罩,提升抗污和致密性。
与:施工保持通风,按SDS配备维护(手套/护目/口罩);材料远离火源,分类存放;妥善处理废料工具等。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