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楼房顶面防水涂料是一种常用于建筑物屋顶防水的材料,其相关:
产品
聚氨酯防水涂料是以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为主要原料,配以催化剂、无水助剂、无水填充剂、溶剂等,经混合等工序加工制成的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它是反应固化型(湿气固化)涂料,在与空气中的湿气接触后,通过聚氨酯预聚体中的 -NCO 端基与水反应成膜,在基层表面形成坚韧、柔软、无接缝的防水膜。
产品优点
物理性能好:具有强度高、延伸率大、耐水性能佳的特点,能适应基层的变形,对基层伸缩或开裂的适应性强,抗拉强度高。比如在温度变化或建筑物沉降时,能有效防止裂缝产生,避免漏水。
施工适应性强:可在潮湿或干燥的各种基面上直接施工,对基层的适应性广泛。涂膜中的物质能渗入到基面细微缝内,追随性强,保证防水效果。
:绿色,无味,无污染环境,对人身无伤害,符合室内装修的要求。
耐候性佳:高温不流淌,低温不龟裂,有优异的抗老化性能,能抵抗紫外线、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延长使用寿命。
其他优点:涂膜密实,防水层完整,无裂缝、无针孔、无气泡,水蒸气渗透系数小,既具有防水功能又有隔气功能;可根据需要调配各种颜色;质轻,不增加建筑物负载。
产品分类
按组分分类:分为单组分(S)和多组分(M)两种。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使用方便,只需与空气中的湿气反应即可固化;多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则需要将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使用。
按是否曝露使用分类:分为外露(E)和非外露(N)。外露型适用于各类暴露式屋面、露台、阳台等;非外露型适用于地下室、厨卫间等不直接暴露在外的部位。
按有害物质限量分类:分为 A 类和 B 类。室内、隧道等密闭空间宜选用有害物质限量 A 类的产品,施工与使用时应注意通风。
按基本性能分类: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可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Ⅱ型可用于桥梁非直接通行部位;Ⅲ型可用于桥梁、停车场、上人屋面等外露通行部位。
施工工艺
基层处理:确保屋顶基层平整、干燥、无杂物。清除灰尘、油污等,若有油污,可用钢丝刷和砂纸刷掉,或用中介漆加水泥在油污表层涂刷一道。如有凹凸不平、松动、空鼓、起砂、开裂等情况,需用水泥砂浆修补抹平。管根、地漏和排水口等部位要仔细清理。
涂刷底胶:将聚氨酯甲、乙两组份和二甲苯按 1∶1.5∶2 的比例(重量比)配合搅拌均匀,用滚动刷或油漆刷蘸底胶均匀地涂刷在基层表面,涂刷量以 0.2kg/m²左右为宜。涂刷后应干燥 4h 以上,才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操作。
细部附加层施工:将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按甲组份∶乙组份 = 1∶1.5 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用油漆刷蘸涂料在地漏、管道根、阴阳角和出水口等容易漏水的薄弱部位均匀涂刷,不得漏刷。地面与墙面交接处,涂膜防水拐墙上做 100mm 高。
涂膜防水层施工:一般分三层涂刮,每层厚度控制在 0.4 - 0.5mm,涂装方向相互垂直,保证涂装均匀,无漏刷。每层之间的干燥时间根据温度而定,一般为 4 - 6 小时。也可根据涂料产品说明进行操作。
第一层涂膜:将已配好的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用塑料或橡皮刮板均匀涂刮在已涂好底胶的基层表面,每平方米用量为 0.8kg,不得有漏刷和鼓泡等缺陷,24h 固化后,可进行第二道涂层。
第二层涂膜:在已固化的涂层上,采用与第一道涂层相互垂直的方向均匀涂刷,涂刮量与第一道相同,不得有漏刷和鼓泡等缺陷。24h 固化后,再按配方和方法涂刮第三道涂膜,涂刮量以 0.4 - 0.5kg/m²为宜。
收头处理:对地漏、管口、阴阳角等收头部位,可进行多遍涂刷,确保密封严密。
保护层施工:防水层实干后,可以撒上少量的砂粒,增加与保护层的附着力,然后涂上水泥砂浆保护层或贴面砖等饰面层。
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环境:施工温度应在 5℃ - 35℃之间,避免在雨天、雪天或潮湿环境下施工,确保环境干燥、无风。
材料调配: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比例混合涂料,保证施工质量。调配好的浆料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一般水性聚氨酯浆料要在 1 小时内用完。
防护措施:施工时请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等,防止涂料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成品保护:施工后完全干固前,请采取禁止踩踏、雨水、暴晒、尖锐损伤等保护措施,避免破坏防水层。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