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工前准备
明确修复方案:依据构造破损的种类、度与部位,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包含修复类型、修复材料用量、施工工艺等。
准备施工工具:准备搅拌机械、抹刀、震动棒、高压泵、电吹风、模版(如有必要)等施工工具。
防护:施工人员应配戴帽子、防割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2. 基层处理
消除底层:用高压泵或电吹风消除底层表面的尘土、油迹、疏松颗粒等残余物,保证底层清理。
清除疏松部分:毁坏疏松混凝土或别的材料位置,用工具彻底解决,直至底层曝露坚固。
湿底:开工前,用清水将底层表面充足潮湿,但不得有积水。
3. 材料搅拌
按比例调料:依据迅速构造修补材料的产品手册,精确称重修补材料和水的用量。一般水之比0.15 0.20中间,具体占比因产品而异。
拌匀:把水倒进拌和容器里,然后逐渐加上修补材料,用电动搅拌器或人工拌和,拌和时间不少于3 5分钟,直至修补料变为对称、无结块的浆体,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黏度。
4. 修复施工
擦洗或浇制:混泥土表面表面、小裂缝等较小的修复部位,可直接用抹刀将搅拌好的修复材料涂在基层上;孔眼、蜂窝或深缝可浇制,将修复材料倒进模版或直接倒入修复部位。
振捣压实:选用浇制方式,用振捣棒振捣修补材料,保证充满全部修补空间,排出汽体,避免缝隙、汽泡;擦抹修补材料,用抹刀轻轻压实,与底层息息相关。
表面照明:修复材料终凝前,用抹刀对修复部位开展照明,使修复表面光洁光滑,与周边底层表面整齐。
5. 保养与保护
维护:维修后,应该及时进行维护。一般在修复后11次修复后。 2小时内,用塑料薄膜或湿麻袋遮盖修复表面,保持湿润。保养时间根据环境温度湿度来判定。一般常温下保养3 7天。
维护:维护结束后,可根据需要对检修部位进行维护,如涂防护涂料,以提升检修区域的耐久性和耐蚀性。同时,在维护过程中,应防止外力撞击或震动检修部位,防止检修材料干裂或脱落。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