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适用范围与施工条件
裂缝判定与选型:裂缝宽度≤0.2 mm宜采用封缝胶封闭;裂缝宽度>0.2 mm或需恢复整体性时采用低黏度环氧灌缝胶低压灌注;活动渗漏裂缝需先止水再修补。施工宜在≥5℃、干爽通风环境进行,构件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3℃,严禁雨雪、大风、强日晒条件下作业。多数环氧类修补胶的凝固条件为5℃以上,常规产品25℃约2–3天可达基本凝固。
二 标准施工流程
裂缝检查与标注:查明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走向、是否渗水,拍照并编号,据此确定工艺参数与布嘴间距。
基层处理:用钢丝刷、角磨机清除缝口表浆、油垢、松散物,必要时用丙酮/酒精沿缝两侧2–3 cm范围擦洗并吹干。
设置灌浆嘴:在裂缝交叉处、较宽处、端部设置底座,间距一般20–30 cm(随缝宽与走向调整),确保每条缝有进胶口与排气/出胶口。
封缝封闭:沿缝连续涂刮封缝胶,形成厚约1–2 mm、宽≥30 mm的密封带,转角与根部压实,避免气团与漏气。
试气检漏:封缝凝固后(约6–24 h随气温)通入0.2 MPa压缩空气并涂肥皂水检漏,漏气处重新封闭。
配胶与灌注:严格按使用说明书A/B配合比称重并充分搅拌,低压低速灌注,“自下而上、由一端到另一端”,通常0.1–0.6 MPa范围内控制;当相邻出胶口稳定出胶后保持5–10 min再转下一孔。
拆嘴与封孔:达到不回落、不外流后停灌,拆下注胶器并用构造胶封堵底座孔、抹平收口。
养护与复验:常温下24 h内避免扰动,3–5天可上荷载或后续工序;必要时做闭水/淋水或超声/透射复验。
三 关键参数与配合比参考(以产品TDS为准)
项目 建议做法/范围
配合比 A:B 常见为2:1或8:1(重量比),严格按使用说明书称重
一次配胶量 控制在40–50 min内用完,避免暴聚或失效
灌注压力 一般0.2–0.6 MPa,先低后稳,视出胶情况微调
灌注顺序 竖向缝:自下而上;水平缝:由一端到另一端;群孔交替轮灌
封缝厚度/宽度 常规1–2 mm厚、≥30 mm宽
灌浆嘴间距 常规20–30 cm,宽缝可稀、窄缝宜密
凝固条件 ≥5℃;常规25℃约2–3天可达基本凝固
试气压力 0.2 MPa(肥皂水查漏)
以上参数为行业常用做法与常规产品数据,实际以供方技术数据表(TDS)与现场试拌/试灌结果为准。
四 常见问题与处理
漏气/漏胶:多因封缝不严或底座周边开裂,需重新清扫—补封—复检;必要时分段试气、减压灌注。
不饱满/难进胶:可能缝内有水或空气未排尽,先引流/止水并试气确认密闭;必要时钻孔增开灌注通道、延长保压时间。
起泡/离析:搅拌过猛或一次配胶过多,应充分搅拌且少量多次,并控制适用期。
低温/潮湿:低于5℃不建议灌注;低于0℃应暂停;潮湿面需干爽处理后再封缝灌注。
超宽裂缝/蜂窝缺陷:先凿槽并用聚合物砂浆修补,再按本工艺封缝灌注。
提示:佩戴手套、护目镜、口罩,现场通风并远离火源;不慎接触皮肤可用丙酮/酒精擦洗并清水冲洗,溅入眼睛立即就医。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