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环氧树脂灌浆料施工需根据裂缝类型、基层条件及环境温度制定方案,标准化施工流程及关键要点:
一、施工前准备
1。 基层处理(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灌浆效果)
裂缝清扫:
用钢丝刷、高压吹风机清除裂缝及周边50mm范围内的浮尘、油垢、松散层,若裂缝内有明水需先排水(可采用快干水泥或堵漏王临时止水)。
对宽度<0。3mm的微裂缝,建议沿缝凿V型槽(宽5-10mm,深5-8mm),露出新鲜混凝土基层;交叉裂缝需在交汇处增设注浆嘴。
表面干爽:确保基层含水率≤6%(湿润环境可选用潮湿凝固型灌浆料,但需清除明水)。
2。 材料与工具准备
材料配合比:双组分型按A:B=5:1(重量比,如)或4:1(高渗透型,如)拌和;三组分型(A树脂+B凝固剂+C填充料)需先拌和A/B,再加入C搅拌(如)。
工具清单:注浆嘴(间距150-300mm,裂缝交叉处加密)、灌浆机(低压型,压力0。1-0。3MPa)、搅拌器(锚式或低速强制搅拌机,避免气团)、密封胶(环氧胶泥或快干封缝胶)、稀释剂(丙酮或专用清洗剂)。
二、关键施工环节
1。 埋设注浆嘴与封缝
注浆嘴布置:沿裂缝走向,每150-300mm粘贴一个注浆嘴(窄缝密设,宽缝疏设),底座用环氧胶泥骑缝粘贴,确保与基层密封严实。
表面封闭:用封缝胶沿裂缝表面刮涂20-30mm宽密封带,厚度1-2mm,防止灌浆时漏浆;若为贯通裂缝,需双面封缝并做压气试漏(通入压缩空气,肥皂水检测无气团)。
2。 浆液配制
双组分搅拌:将A、B组分按比例倒入容器,用手提式搅拌器(200-250rpm)搅拌3-5分钟至无分层、色泽匀称,单次配胶量不超过3kg(避免凝固浪费,如)。
三组分搅拌:先拌和A/B组分3分钟,再加入C填充料(骨料),用低速搅拌机(15-20rpm)搅拌5-10分钟至骨料完全浸润,低温时可适当减少C料用量提升流动性(如)。
3。 低压灌浆(核心工艺)
注浆顺序:从裂缝低端或一端开始,缓慢加压(0。1-0。3MPa),待下一个注浆嘴冒出纯浆液后,继续压2-3秒再停压,关闭当前注浆嘴阀门,移至下一嘴(如)。
特殊处理:
长裂缝(>5m)分区分段注浆,避免压力损失;
垂直裂缝自下而上注浆,水平裂缝从一端向另一端推进;
高粘度浆液(如设备基础灌浆)采用高位漏斗法(高度差≥300mm)辅助流动,或用木棍插捣排气(如)。
4。 凝固与收尾
静置凝固:常温(20℃)下2-3小时初凝,24小时后可拆除注浆嘴,7天达到设计强度;低温环境(<10℃)需延长凝固时间至48小时以上,或对A组分预热(≤60℃,禁止明火加温)。
表面处理:凝固后凿除注浆嘴,用环氧胶泥修补表面凹陷,研磨平整;若为装饰面,可调色修补至与原基层一致。
三、不同场景施工差异
| 应用场景 | 施工重点 | 参考标准 |
|--|--|--|
| 混凝土裂缝修补 | 低压低速注浆,重点控制压力防漏浆 | 注浆嘴间距150-300mm() |
| 设备基础二次灌浆 | 模板高出设备底面100mm,自流平施工 | 单次浇筑,避免分层() |
| 水下/湿润环境 | 选用潮湿凝固型,注浆前排水止漏 | 凝固剂选用改性胺类() |
四、施工与质量控制
1。 防护:
佩戴耐酸碱手套、护目镜,施工区通风优异,避免吸入挥发气体(如);
工具使用后立即用稀释剂清洗,防止浆液凝固堵塞(如)。
2。 质量验收:
灌浆后24小时检查表面无裂缝、空鼓,3天后钻孔取芯观察浆液填充饱满度;
重要工程需做抗渗试验(如隧道、水池),渗透压力≥1。2MPa()。
3。 常见问题处理:
漏浆:封缝不严导致,立即停止注浆,用快干胶泥修补漏点后重新注浆;
凝固缓慢:低温环境可提高A组分温度(50-60℃)或增加凝固剂掺量(按使用说明书调整);
气团空洞:搅拌时减少空气混入,采用锚式搅拌器或真空脱泡处理()。
五、环境适应性调整
夏季施工:避开正午高温(>35℃),浆液随配随用(适用期≤30分钟),必要时对基层喷水降温(但确保无明水);
冬季施工:搭建暖棚升温至≥5℃,灌浆后覆盖保温被,禁止受冻();
高湿环境:选用高渗透型注浆液(如),注浆前用热风枪干爽裂缝内部。
Copyright © 2002-2020 备案号:豫ICP备20012106号-5
服务热线
